染劑詮釋時間印記
大葉大學造藝系碩士生張琳琳獲屏東獎優選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生張琳琳,運用化學染劑讓紅銅變色的原理,詮釋時間留下的印記,創作工藝作品「年輪」,榮獲屏東獎雕塑類優選,獲頒獎金新台幣一萬元。

大葉大學造藝系碩士生張琳琳榮獲屏東獎優選
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班的張琳琳表示,長95.4公分、寬60公分、高35.5公分的作品「年輪」,以時間為探索主題,選用樹根、紅銅、化學染劑為主要創作媒材,大三時她在金工房學習到化學染劑能讓紅銅變色,因此想到可以利用這個方法來加深顏色,顏色一層又一層的堆疊,就像樹木一圈一圈的年輪,象徵時間的累積。為了完整傳達樹的形象,她到嘉義阿媽家挖樹根當作品基座,並研究機械結構,讓馬達驅動毛筆畫圈,在銅片塗上染劑,創作過程充滿挑戰,反覆調整才完成,很開心能在屏東獎獲得好成績。
大葉大學造藝系柯啟慧老師(左)指導張琳琳(右)製作作品
張琳琳說,「年輪」是她大學三年級剛加入金工房的第一件作品,屏東獎徵求民國109年以後的創作,剛好符合資格,於是報名參加。大葉大學造藝系有九大工房,會先引導學生接觸各式媒材,大三再選擇最喜歡的類別發展,當時她覺得金工入門不易,很有挑戰性,她期許自己可以有所突破,因此選擇了金工房。在柯啟慧老師的指導下,不只是學習到工藝創作技巧,老師更鼓勵大家去嘗試搭配不同的媒材,「年輪」就是雕塑工藝與複合媒材結合的作品,她期許自己在碩士班階段可以有更多元的創作。
大葉大學造藝系碩士生張琳琳的「年輪」讓毛筆將染劑刷在紅銅上
造藝系助理教授柯啟慧指出,「年輪」這件作品在發想階段就考慮到如何連動,張琳琳同學將在金工房學到的金屬染色技法,發展為動態的呈現,透過馬達讓毛筆刷動,一圈又一圈堆疊化學藥劑,累積顏色的層次,呼應年輪的意象。而且不只是木頭的結合,張琳琳同學特定尋找樹根當創作材料,讓年輪與時間的印象更立體,屏東獎這份榮耀是對學生的創意與認真的最大肯定。
大葉大學造藝系柯啟慧老師(左)恭喜張琳琳(右)榮獲屏東獎優選
%E6%81%AD%E5%96%9C%E5%BC%B5%E7%90%B3%E7%90%B3(%E5%8F%B3)%E6%A6%AE%E7%8D%B2%E5%B1%8F%E6%9D%B1%E7%8D%8E%E5%84%AA%E9%81%B8.jpg)
%E6%8C%87%E5%B0%8E%E5%BC%B5%E7%90%B3%E7%90%B3(%E5%8F%B3)%E8%A3%BD%E4%BD%9C%E4%BD%9C%E5%93%8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