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農改場與大葉大學藥保系副教授葉靜華合作
探討餘甘子對血糖的影響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廣健康水果餘甘子,特別委託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副教授葉靜華執行「餘甘子萃取物調節血糖動物試驗及機制探討」計畫,透過科學實驗,驗證餘甘子功效,帶動農作物加值。
大葉大學藥保系副教授葉靜華(左)指導學生做實驗 |
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副教授葉靜華表示,餘甘子俗稱印度聖果,已有千年食用歷史,中國最早在《唐本草》及隨後晉代的《南方草木狀》、明朝的《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客家人將「餘甘子」稱為「油甘」,就是有甘味、會回甘的意思,以前出門飲水不易,客家人會在身上帶幾顆餘甘子,含著可以生津解渴,客家菜封肉在料理時也會加入餘甘子,以解油膩。雖然有很多民間習慣顯示出餘甘子的好處,但缺乏科學證據,此次與苗栗農改場合作的「餘甘子萃取物調節血糖動物試驗及機制探討」,就是希望藉由動物實驗,觀察餘甘子對正常鼠、第一型糖尿病鼠、第二型糖尿病鼠的影響,評估其是否具有保健功效。完成血糖調節實驗後,下一個階段他們也將對餘甘子入菜解油膩的特性進行驗證。
大葉大學藥保系副教授葉靜華(右)與學生一起檢視實驗小鼠情況 |
葉靜華老師指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大約十年前開始培育台灣的餘甘子植株,學校從民國105年開始與苗栗農改場、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合作,以苗栗農改場的在地品種為研究對象,由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提供不同方式萃取出的餘甘子分層萃取物,大葉大學再針對具不同有效成分的萃取物進行功效驗證。經過歷時兩年的研究,確認餘甘子對正常鼠與糖尿病鼠都有保健作用,一方面從小鼠的日常生活,就能觀察到食用餘甘子減緩了木屑墊料髒污的速度,由此可推知改善了糖尿病喝多尿多的情形,另一方面,從分子生物學來檢視血糖儲存、葡萄糖轉化機制,食用餘甘子確實有助血糖調節。
大葉大學藥保系副教授葉靜華為餘甘子做功效評估 |
藥保系碩士生劉有容說,每一隻老鼠都代表一個對照組數據,糖尿病老鼠飼養不易,一旦沒照顧好就要重新養過,謝謝老師跟實驗室學姐的指導,讓她從完全不懂動物實驗到越來越上手。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採集老鼠血液,因為採血點大概只間隔五分鐘,為了實驗的精確度,每個環節都要很穩定地執行,才不會產生時間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