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東北角移地教學 認識海洋多樣性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東北角移地教學  認識海洋多樣性

台灣四面環海,氣候、生態、文化、經濟產業等方面都和海洋有著密切關係,可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卻對大海環境陌生。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徐歷鵬的「環境教育導論」課程,特別將環境教育教學場域轉移到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及深澳漁港,藉由參訪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學習海洋生態作為環境教育教材的操作方法。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參觀海科館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主任系孫芳君表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有48公頃廣大區域及9個展示廳,設置目的是希望能讓民眾了解周遭多樣多變的環境及生活方式,由內而外的感受海洋環境的脆弱。此次徐歷鵬老師帶領學生參訪海科館和深澳漁港,除了讓學生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現今海洋面臨的問題,也引導學生思考漁村文化與產業特色,以及設計環境教育教材的可能。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走訪東北角,觀察漁港與海洋

生資系大四生徐于璇說,海科館把人類與海洋之間的關係介紹得很詳細,包含人類的海上活動,如何捕魚養魚、漁業的文化、今昔漁業的對比、漁業資源的流動,海洋的破壞與研究、永續漁業等,還有很多互動遊戲讓大家親自體驗其中的生活。參觀海科館後到深澳漁港,親眼看到台灣的漁業環境,引發大家進一步思考海洋問題。參觀那天下著雨,天上很多的老鷹,海岸邊有不少魚,有很多釣客在堤防釣魚,看似很和諧,但是原本應該是清澈乾淨的海面,卻浮著油汙和很多人為垃圾。其實歐洲的漁港也有現代船隻,但海是乾淨的沒有油汙,人也能下海游泳,反觀台灣的海面卻是一片髒污。她發現漁港沒有公用垃圾桶及廁所,垃圾被隨意丟棄,因此更容易飄入海中,或許不是刻意被丟到海裡,但這些方面都應該改善,才能讓環境越來越好。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說,藉由海科館的互動遊戲可以認識許多海洋知識

大一的陳亞萱指出,海科館有許多垃圾議題,例如:不當漁業讓漁網丟棄至海中,生物被塑膠綑綁受傷和感染而死亡。近年來海洋垃圾每年持續增加,也明顯感受到海洋水的品質變化。許多魚類、鳥類都是死於吃下塑膠,沒辦法消化和過脹而逐漸消失,解剖出來的有塑膠袋、水管、牙刷等各種物品。海洋漁船汙油造成企鵝羽毛受損導致無法保暖及下水,也讓企鵝逐漸減少。海洋是人類天然食物的冰箱,但垃圾、溫度及廢水使海洋成為幾乎是不能使用的冰箱。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體驗海科館互動設施

生資系大四生賴慶恩認為,海科館裡面不論是歷史館、文化館,還是船舶海洋工程廳,每個廳都有許多互動小遊戲,可以互動也可以學習當中的原理,不只是看到很多環境保育、文化變革的知識,也學到科技的應用。讓他覺得最有趣的是海洋工程廳,有很多台灣港口模型壓力測試及海上遊艇等,廳外還有塑膠做的海龜,警惕大家海洋中的垃圾比我們想像得更多。現場還展出在海上2個比台灣大的垃圾島,如果不解決的話,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希望大家能落實減塑及限塑運動。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移地教學,到海科館參觀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