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滑鼠點擊圖片前往活動網站 |
I.關於本書
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
長江後浪推前浪,每年都會有大學新鮮人進來,也有學生畢業離開。在大葉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武東星會在畢業生的「夢想行囊」中準備「四肯麵包」,要說的就是:「態度是人生的關鍵」,將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虛心學習,把大葉人四肯精神發揚光大,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未來。
對於大葉大學,武東星期許,能夠成為一所「唸大葉,好就業,就好業」的特色大學;學生有特質、學校有特色,透過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四肯特質的大葉人,提供業界需要的人才,真正落實「企業夥伴型大學」的辦學目標。
透過這本書,希望讓大家先瞭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再透過不同的案例,分享大葉的實際作法,也看看大學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這並不表示我們的想法或作法就是最好的,只是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注意到,教育需要改變,身處其中的學校、老師、家長也要跟著改變;無論要把孩子帶到什麼方向,都不能單方面要求,必須用對方能夠聽懂、理解的方式,雙方溝通清楚,培養出來的能力、觀念或態度,才可以成為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價值,不會一畢業就丟在腦後。
遠見雜誌設置的專書網站(請滑鼠點擊前往) |
II.出版前言
大學不能只談「生意經」
在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各級學校老師中,只有大學老師不必修教育學分。當然,大學老師的角色,跟中、小學不同,但怎麼教學、怎麼跟學生相處,還是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其中的關鍵就是「溝通」。
老師跟學生是這樣,學校與老師、家長、學生之間,也都是如此。尤其,當社會早已走向多元,大家從四面八方來到學校,背後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等因素,影響每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看似一對一的互動,其實是跨世代、族群的溝通,一些傳統的觀念或作法,都必須有所改變。
老師、學校、學生的關係正在改變
時代在改變,老師、學校、學生三者的關係也要改變,三者是一體的。
回顧自己當學生的年代,武東星表示,當時社會只有單一價值觀,就是「用功讀書、考試,大學畢業再說」。在那個年代,學生總是沈浸在學海裡苦讀。而大葉大學則是發展出一套極具本身特色的德國式師徒制,讓學生在專業課程中可以選擇自己的師徒導師,在日常生活中則有班級導師輔導,幫學生培養個人專長與健全的人格。
武東星認為,學校就是舞台、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不會哭的要教他哭、不會演的要教他演,要設計很多活動讓學生站上舞台,要讓學生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現在的大學老師,要面對的問題跟以往不同,而且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力,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甚至在活動中學習一些課堂上無法教的東西。例如:參與各項競賽,舞台展演對於高年級學生尤其重要,有些作品必須借助團隊合作力量,就如同社會,讓學生在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透過準備過程,老師從旁善加誘導,如:汽車可以嘗試使用新材料,由此實踐如同國外用「計畫」,而非以「筆試」做學生成績的唯一衡量標準。
透過師徒導師制度,老師更需要做適性教學與多元評量的設計,將每個學生都拉起來。所以,武東星提倡「擁抱改變、熱情學習」,勉勵全校教職同仁,以樂觀積極態度為學生及學校打拼,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多效能與創意。
教學生一生受用的態度
在培養就業技能之外,態度決定一切,最為重要,也就是大葉一直強調的四肯精神:「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這些,不是只有在學校才用得到,出了社會、進入職場,更是企業主偏好的工作態度。
態度是可以培養的,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意指人在被賦予更高期望後,他們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說,內心帶着負面期望的人會失敗,內心帶着正面期望的人將會成功。
每天跟學生說「你會飛」,剛開始學生會反映:「我怎麼可能會飛?」但是,若一直灌輸他們「你會飛」的觀念,有一天,學生會真的想辦法運用工具飛起來了。教育應該就是要透過畢馬龍效應,教導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學生,灌輸、訓練他們建立起對自我的信任與信心。
在大學教育中,課堂上可以傳授專業知識,但正確的工作態度、責任感及付出的精神,則需要透過服務學習課程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