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佳文法商大學排行榜前30強
《遠見雜誌》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亦是唯一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註】,今(2021)年邁入第六年,29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大葉大學在「文法商類」中排名全國第21名,同時也在「私校類」中排名全國第26名(彰投雲嘉地區排名第一),兩項在全國110所私立大學院校中皆位列全國前30強!領先多所公、私立大學。
據分析,大葉大學在2021年的表現相當傑出,該校在「文法商類」中之排名成績,同時也相當於是全國文法商類私立大學中的第10名。另外,《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在私校類中包含43所綜合私大與67所技職私大,大葉大學在此部分高居第26名,此成績在全國110所私立大學院校中也躋身前24%,領先其他76% (84所) 學校。
大葉大學學生在輕量化電動載具研發基地研發節能車
大葉大學校長梁卓中表示,《遠見雜誌》剛公布的2021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大葉大學獲評為文法商大學第21名、私立大學26名,這是對大葉大學卓越教學、產學合作、國際接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等辦學特色的肯定。大葉大學是一所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大學,打造鍍膜、美粧品與醫美特色、製茶技術暨產品、高齡長照與智慧輔具、人工智慧、輕量化電動載具、保健食品七大特色研發基地,不只是培養學生學用合一,更讓學校研發能量成為企業後盾。研發基地提供串連產、官、學、研、醫的平台,學生在學期間就能接軌產業,蛻變為實作專家,不論升學或就業,都是炙手可熱的人才。
大葉大學提供實作教學場域,學生屢獲獎項肯定
梁卓中校長指出,大葉大學連續13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與高教深耕獎勵,透過實作學習,培育學生跨領域專長與國際競爭力,學生參與各式競賽及活動,屢獲獎項肯定。大葉也與超過200所世界名校合作,提供國際級專業師資駐校教學、雙聯學位、交換留學、海外實習等機會,讓學生念一所大學就能享有多國學習資源。大葉大學更是一所重視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大學,結合學校教學、研究能量與社會資源,協助地方與產業邁向永續,榮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獎助,一方面協助協助南投縣、彰化縣等茶葉產區,開發多元茶產品,培育地方特色茶產業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以芬園、彰化為場域,發展在地生態環境和農業特色,開創八卦山地區新價值。
【註】:國內著名媒體—遠見雜誌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自此才有了符合國情的大學排名指標。有關此項指標之特色,據《遠見》表示,過往評價大學聚焦在學術表現,忽略了教學品質、社會貢獻的成績。此外,《遠見》接軌國際高教趨勢,每年調整指標內容與比重,2019年起新增「財務」面向,反應近年台灣私校退場與校務穩定問題。2020年起則維持「社會影響」「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推廣及產學收入」「財務體質」等六大面向,將細指標擴增到39項,選用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相同計分來源,新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貢獻度)名次」,搭配教育部力推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件數」,觀察國內各大學在「大學社會責任」上,是否有所行動。另外,《遠見》將「教學表現」比重拉升到15%,真實反應大學在整體表現上是否符合時代價值。
※《遠見雜誌》2021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連結網址: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513
※《遠見雜誌》2021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調查說明】
1.調查統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2.調查指標: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分別為7項社會聲望(18%)、9項學術成就(25%)、9項教學表現(15%)、8項國際化程度(17%)、7項產學合作(20%),3項財務體質(5%),2021年的評比總共涵蓋43項細項指標。
3.統計方法:指標統計方法係將每一細項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再依各細項之權重計算後加總,並進行排名。
4.涵蓋學校: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不到150人或該校學生數不足3000人的學校,因規模過小不列入排名。並須連續兩年就學穩定率達七成以上。
5.學校分類標準說明:依教育部領域學門分類為「醫科」(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文法商」(包含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管及法律、服務等領域)、「綜合型」。若該校「醫科」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則歸為「醫科類」;若該校「文法商」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以上,則歸為「文法商類」;若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者,則皆歸為「綜合類」。
6.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教育部、科技部等。論文資料來源基於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專利資料來源以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
7.資料涵蓋期間:2021的調查數據以2020年統計數字為主,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納入五年數據評估(20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