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移地教學 海角秘境認識生態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移地教學  海角秘境認識生態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主任孫芳君、助理教授徐歷鵬帶領「生物多樣性概論」、「無脊椎動物學」課程學生走出教室,到海生館後館的海洋生物研究及海龜救傷場域,進行一場海角秘境生態旅遊。


大葉大學生資系參觀海生館後館的海龜救傷場域

生資系孫芳君主任表示,「生物多樣性概論」、「無脊椎動物學」這兩門課程都是環境教育認列課程,不只是帶領學生認識生態專業知識,更培養學生環境教育素養。這次移地教學的地點在屏東的海洋生物博物館,但不是參觀海生館一般展區,而是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觀摩海生館後館的海龜收容區、珊瑚礁復育區和珊瑚礁魚類繁殖區研究室。這些研究場域平時不對外公開,只有執行環境教育的團體可以事先申請進入,在海生館環境教育人員的安排下,師生們上午參訪海洋生物研究室與標本館,下午到潮間帶進行野外觀察。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觀察海龜

生資系大三的陳迪園指出,海生館後館主要是研究及治療海洋生物的地方,未經許可無法進入,能夠進去參訪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後館有許多圓柱型飼養池,有一區是治療受傷的海龜用。海龜面臨的困境除了疾病以外,人類丟的塑膠也會危害牠們的棲息環境,因為漂浮的塑膠就像水母一樣,常常會讓海龜誤食,導致海龜肚子內部有一大堆塑膠卻無法消化而死亡。

海生館人員向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介紹海龜收容區

生資系三年級學生徐于璇認為,很多人覺得海洋跟往常一樣,但事實上海洋已產生不一樣的變化,近年來海龜長腫瘤的比率越來越高,可見海水中的化學物質對海洋生物產生了不可逆的影響,實際走訪海龜收容區,更能深刻感受到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此行還看到潮間帶豐富的生物生態,讓他們可以把課堂介紹的海棉動物、刺絲胞動物再複習一次。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到潮間帶觀察生物

大四生張意瑤說,潮間帶的生態非常豐富,大家觀察到藍指海星、寶螺、芋螺、硨磲見、陽燧足、金口蠑螺、六指蝦蛄、黑足海兔、截尾海兔等無脊椎動物,能夠一次看到這麼多種類的生物,並一一辨識出來,覺得很興奮,不過踩進潮水跟踏上礁石時,大家都小心翼翼注意自己的腳步,避免踩到生物。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到海生館與潮間帶移地教學

二年級的李啟弘說,移地教學讓他學習到不少新事物,比如原來珊瑚是可以靠人工繁殖飼養,研究人員讓珊瑚黏著在磁磚上,將一片片磁磚串起來放在海水中養殖,等到長大後再放回海中復育。不只是利用組織及垂掛的方式培養珊瑚,讓他大開眼界,也得知除了復育珊瑚外,珊瑚透過商業販賣到世界各地的水族館,也減少野生採集破壞生態的問題。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