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傑出校友講座 神農獎得主王益豐、鄭育松談農業升級
大葉大學7日下午舉辦傑出校友講座「魚躍龍門,豬光寶氣--青年神農創新大進擊」,邀請「鯛魚王子」王益豐、「臺灣豬王」鄭育松兩位年輕神農獎得主,分享他們如何運用生物科技技術,讓農業升級。
大葉大學傑出校友講座,由卓仕文處長主持(左),王益豐(中)、鄭育松(右)兩位青年神農分享經驗 |
2009年神農獎得主、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表示,爺爺、爸爸養吳郭魚維生,他八歲開始在魚塭幫忙,從小就對魚很感興趣,因此大學選擇攻讀大葉大學食品科技學系。畢業後他回鄉養魚,發揮大學所學,把吳郭魚加工為無刺的「臺灣鯛」,行銷到全世界;他同時從魚鱗萃取膠原蛋白,讓原本一公斤15元、只能做魚飼料的魚鱗,蛻變為一公斤產值40萬元的保養品原料。
大葉大學邀傑出校友、神農獎得主王益豐返校演講 |
王益豐認為,或許很多人覺得農業是看天吃飯,但農業其實也可以企業化、品牌化,透過國家級認證、生技研發技術的加持,開創新商機。面對削價競爭的大環境,創新才是決勝的關鍵,目前他正研發魚鱗當人工眼角膜,未來每一片魚鱗的產值都上看1萬美金。
大葉大學邀傑出校友、神農獎得主鄭育松返校演講 |
2015年神農獎得主、漢寶增豐牧場負責人鄭育松形容自己出生在「豬香世家」,從爺爺養60頭豬開始,接著父親發展到8千頭,如今他已突破1萬2千頭。鄭育松強調,為了在市場打出藍海,他與畜產試驗所合作,結合兩種品種的黑豬為新品種,他的自有品牌「新增豐黑豬」,深受市場肯定,許多餐廳都爭先下訂,幾乎是供不應求。過去養豬廢水的處理一直是大家的困擾,他建置了綠色製程,利用藻類的分解作用,讓豬糞成為文蛤養殖池的養分,不僅解決養殖廢棄物,也成功開創副業-養殖文蛤。
鄭育松回憶說,剛開始他想創新研發時,父親並不看好,幾乎是反對,所幸爺爺支持他,才可以一步一步嘗試、轉型,過程當然很辛苦,甚至背負巨額債務。他以這段經驗勉勵學弟妹們,有夢想就要持續做,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一定要很努力。
神農獎得主王益豐(中)、鄭育松(右三)回母校大葉大學分享產業經驗 |
大葉大學公關事務暨校友服務處處長卓仕文指出,民國92年畢業於大葉大學食品科技學系的王益豐,透過創新研發,從吳郭魚魚鱗萃取膠原蛋白,提升臺灣鯛產值,28歲就獲頒神農獎;民國97年畢業於生物產業科技學系碩士班的鄭育松,育成新品種黑豬,並運用綠色養殖,讓廢水成為文蛤養分,32歲拿下神農獎,學校特別邀請這兩位青年神農回母校,與學弟妹分享產業經驗。
活動當天,校友總會理事長楊曜聰醫師、生物科技暨資源學院院長謝昌衛、生物產業科技學系主任宋祖瑩等人都到場聆聽,現場座無虛席。謝昌衛院長說,生資學院研發與實務並重,一直走在產業的前端,很高興看到兩位校友學以致用,為臺灣農業開創新能量。大葉大學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是下一位最年輕的神農獎得主,期待大家都能在夢想的路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