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媒體報導轉載---四方報/緬華青年金工巧手 藝術路上不輟 --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畢業生蘇傳聖的故事

四方報/緬華青年金工巧手 藝術路上不輟


▲蘇傳聖(前排左一)和家人在緬甸拍攝的照片。(圖/蘇傳聖提供)
文/賴品潔
圖/蘇傳聖提供、賴品潔拍攝
人們遠離故土、遷徙異鄉,不外乎為了謀求更美好的生活,這些漂洋而來的移民同時豐富了各地的族群文化。緬甸華人青年後裔蘇傳聖的家族遷徙史,反映出東南亞地區的時代背景。蘇傳聖在青少年時期從緬甸隨家人移居台灣,如同他的長輩,在異國土地上生根開花,展開個人生命故事。


家族遷徙見證時代
蘇傳聖家族原居於中國福建省,因為國共戰亂,太公(曾祖父)一個人離鄉背井討生活,先到了新加坡,輾轉再到緬甸。期間太公一度與家人失聯,祖父9歲便和堂弟遠渡重洋尋父,終於在祖父13歲時,太公帶著全家人移居緬甸伊洛瓦底省首府勃生(Pathein)。
蘇家在緬甸的生活並非一路平順,祖父曾經營雜貨店,卻被緬甸共產黨政府沒收三分之二家產,家族改做鴨蛋批發商,後來父執輩轉而開設五金行。家人的遷徙也未曾停歇,蘇傳聖的姑姑婚後移居台灣,同時1988年學運讓緬甸社會動盪不安,家中五金行不敢開店,當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末段,因此父親、叔叔在1990年決定赴台工作。
1988年緬甸的學生走上街頭訴求民主自由,卻招致軍政府鎮壓,其後軍政府奪得政權,政治人物翁山蘇姬遭軟禁,這些事件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只是電影情節,卻是蘇傳聖童年的真實經歷。他回憶當時就讀小學一年級,因為暴動不用上學,村民組成自治會維護治安,在村莊出入口架設柵欄,晚上有人街頭站崗,以防暴民趁亂打劫,他猶記帶著彈弓等家中自製武器,跟著父親晚上去巡守。
台緬生活大不同
1996年14歲的蘇傳聖來台,來台前只在緬甸看過印有前總統李登輝照片的台灣報紙,台灣對他來說「感覺很遙遠」。甫到台灣,蘇傳聖一路看到光鮮亮麗的招牌,第一印象是熱鬧繁華,來台第一晚睡在叔叔家地板,晚上11點多外頭仍車水馬龍,也讓他覺得台灣很吵雜。
台灣的新生活讓蘇傳聖需要時間適應,第一次做入學前身體檢查,護士拿出色盲測試圖,直接問他:「這是多少?」他看著圖形上密佈的色點,不知是要辨識阿拉伯數字,心想:「好多個點!是要我現在數給妳看嗎?」蘇傳聖幼時在父親要求下,於緬甸華人同宗會學過簡單華文,用姑姑寄來的台灣小學國語課本當教材,華語能力莫約小二程度,但是聽力還跟不上台灣人說話速度,與人對話都會讓蘇傳聖倍感壓力,「買東西付錢會很緊張,店員問你要不要袋子,我也很緊張!」。
開學新生訓練日時,班導師請了一位身材壯碩的體育老師代課,更增添蘇傳聖的不安。當老師宣布要繳交50元便當費,他慌張不已:「我根本不認識新台幣,身上零錢都是一塊錢!」於是蘇傳聖交了50個一塊錢,「好像自己做錯事的感覺!」。

課業對蘇傳聖來說也相當頭痛,雖然是降級就讀,「台灣的數學很難,幾何學我都學過,但是在這邊的應用題我都不會。」他放學回家都得請父親翻譯上課內容,也到補習班上課。第一次段考蘇傳聖有3科不及格,心情很挫敗,看到成績單眼淚就掉出來。好在經過2、3個月,他的聽力大幅改善,上課都能理解,第二次段考就進步很多,「小孩子在那個環境下,不得不很快適應。」
用「閱讀」豐富藝術創作
蘇傳聖在緬甸從小就對繪畫有興趣,喜歡看漫畫,自己也會模仿漫畫書人物造型畫圖。母親見他喜歡畫圖,便讓他到一位畫電影海報、招牌的師傅家學習。蘇傳聖利用緬甸年假半個多月時間,每天中午去學畫人像,一開始師傅教他用鉛筆畫蛋形(臉形),再來蛋形上面做十字記號,指導他五官定位。
雖然喜好繪畫,但是蘇傳聖擔心念藝術沒有前途,高二還說服自己要念外文系,直到高三要準備推薦甄試、填志願,才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去考美術系推甄。雖然沒上榜,在同學推薦下,他每天中午去跟學校美術老師學習,又到校外畫室,在考前3個月利用晚上、假日練習術科,順利考上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蘇傳聖在緬甸學生時期的鉛筆人物素描。(圖/蘇傳聖提供)
大學期間,蘇傳聖當時覺得金屬工藝是特殊技術,較難在外習得,加上喜歡金工老師的教學方式,因此選擇金工為主修。金工創作工序繁複,例如退火、鎚敲、硫酸腐蝕等手續,必須安排處理先後次序,「整個工作流程讓我很享受!」蘇傳聖這麼說,而不同金屬展現出的材質之美,也讓他覺得有趣。畢業後蘇傳聖從事金屬飾品設計工作至今。
蘇傳聖認為:「創作是個人品味的表現。」若平常勤於蒐集素材,能發揮的面向就多。這幾年他將心力放在設計工作,他強調設計和創作不同,設計必須考量消費者喜好,追求共通性的美感,而創作是對作者本身的心的超越,「我要創作一個東西,得往內心去挖,心裡面沒有東西,就會很痛苦。」
▲熱愛金工的蘇傳聖在家自己打造專屬工作桌。(圖/蘇傳聖提供)
那要如何充實自己內心?蘇傳聖說自己是仰賴「閱讀」,他將閱讀分成兩種,一種是「療育型」閱讀,像小說把讀者帶進另一個世界,有很多想像空間。一種則是「啟迪型」閱讀,針對生活、美學檢討省思的書籍,可以啟發讀者不同思考。未來蘇傳聖希望透過自己的實務經驗,幫助有興趣的人踏入金工領域。
蘇傳聖 《37.5℃的記憶》 2005 37x20x40cm
第25屆桃源美展 雕塑工藝部第一名
創作理念:記得孩提時,在母親的懷裡找到溫暖和包容。長大成人後,獨自在外求學,時常提醒自己要堅強,然而遇到挫折時總懷念母親所給我溫暖和關愛。因此37.5℃對我而言,不只是正常體溫,它滲雜著童年回憶和母愛。而我在作品中利用金屬和木柴的質感對比和色溫的落差組合烙印在心中的37.5℃的回憶,並將它緊緊擁抱住!


原文網址: 四方報/緬華青年金工巧手 藝術路上不輟 | ETtoday公民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110/587379.htm#ixzz3r8lhkc00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