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農電共生新模式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用汙泥種電



農電共生新模式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用汙泥種電
   
    大葉大學〈Da-Yeh University〉生物資源學系大四學生陳佑軒、呂承勛,在林重宏老師的指導下,將用於微生物觀察的「Winogradsky column」,改良為「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提出運用汙泥種電的可能。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大四生陳佑軒(右)、呂承勛(左),研發微生物燃料電池

    生資系副教授林重宏表示,農地種菜、農地上方搭起太陽能棚架種電,已形成一股「農電共生」的新浪潮,那植物可不可以發電呢?陳佑軒、呂承勛的大四畢業專題,嘗試製作用植物發電的電池,他們以汙泥當材料,把微生物學家溫諾格列斯基發明的「Winogradsky column」,和微生物燃料電池結合,透過「Winogradsky column」裝置分離不同的光合菌菌種,再讓光合菌在日照下吸收養分來發電。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研發「Winogradsky_微生物燃料電池」

    大四生呂承勛回憶說,學長王帥皓曾經嘗試用睡蓮和浮萍種電,但效果不好。他們修微生物學課程時,聽到老師介紹微生物觀察的簡易裝置「Winogradsky column」,突發奇想,興起改良成沉積土微生物燃料電池。排水溝裡的汙泥有很多微生物,正好可以當燃料電池的沉積土,因此他們找水溝挖汙泥,雖然臭到手上的味道好幾天都洗不掉,但看到實驗一點一滴累積成果,就覺得很有成就感。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重宏老師(中)指導學生陳佑軒(左)、呂承勛(右),用汙泥種電


    陳佑軒同學指出,一般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不照光的,他們運用光合菌發電,所以必須接受日照。經過5個月的實驗,已確認發電的可行性,雖然電壓偏低,但未來可連結能源管理系統做增壓,他們下一步打算比較不同種類光合菌的發電效益,找出發電力最強的菌種,進而打造完整的「Winogradsky 微生物燃料電池」系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應用在農田的排水溝,環保發電的同時,也改善汙泥的問題。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