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課程 學生體驗天氣瓶製作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課程  學生體驗天氣瓶製作
   
    大葉大學〈Da-Yeh University〉生物資源學系大學一年級普通化學實驗課程,讓學生體驗天氣瓶製作。

大葉生資系學生製作的天氣瓶

    天氣瓶是目前網路極為流行的科普活動,由溫度的變化可以看見天氣瓶內結晶程度的改變。天氣瓶操作步驟簡單,將硝酸鉀、氯化銨、樟腦(Camphor三種溶液的配置混合,製作原理為硝酸鉀、氯化銨以及水,主要的作用為促使樟腦晶核的形成,而天氣瓶內的結晶為樟腦的結晶。

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課程讓學生體驗天氣瓶製作

    天氣瓶並無法預測天氣,結晶的形態與溫度下降的速率有關,若是溫度下降慢,則結晶較大,反之則小。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每年的12月到2月是冬天。透過小小天氣瓶,可以觀察結晶型態與溫度變化之關聯。同時將效益擴大,進一步關心地球生態環境及氣候變遷議題。

大葉大學生資系學生開心展示自己做的天氣瓶

    本次活動除了請有「蠶豆症」學生避開外,其他學生自由參與,不過大部分的學生都留下來積極參與活動。為使天氣瓶有些色彩,特別準備水性染料供學生添加。由學生積極參與每個步驟的熱情,顯示本活動的成效顯著。往後可以設計加入於常規的實驗課程,如藉由試劑濃度的調整,尋求替代的試劑,或是染劑的搭配,讓學生寓教於樂學習化學。


    本活動特別感謝實驗及義務助教:許庭詠,包庭瑀,莊博雅,陳潔玲的協助。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