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紅藜怎麼吃才安全 大葉大學生科系宋祖瑩研究有成



台灣紅藜怎麼吃才安全  大葉大學生科系宋祖瑩研究有成

    原住民食物台灣紅藜是近期興起的養生食物,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研究團隊透過大鼠實驗,推估出台灣紅藜一日安全劑量,以未烹煮的乾重來看,脫殼紅藜一日不可超過1.5杯米杯,帶殼紅藜則是一天3杯米杯為限,研究成果也將發表在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期刊。


大葉大學生科系副教授宋祖瑩指導學生進行大鼠實驗

長期研究原住民作物的生科系副教授宋祖瑩表示,台灣紅藜屬於藜麥植物,是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過去有研究指出台灣紅藜具降低膽固醇、肝發炎指數,以及提高免疫力、穩定情緒、改善睡眠、預防帕金森氏症等效果,但台灣紅藜並不是國內農政單位表定的糧食作物,因此沒有每日建議安全食用劑量。三年前她開始研究台灣紅藜的功能性與安全性評估,希望能估算出每天的食用安全劑量讓民眾吃得更安心。

大葉大學生科系宋祖瑩三年前開始研究台灣紅藜

「帶殼與脫殼台灣紅藜安全性評估」是國內首篇針對台灣紅藜安全性研究的論文,已被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期刊接受,將於六月刊登。宋祖瑩指出,研究團隊將台灣紅藜以電鍋蒸熟,與飼料混合、乾燥後,分成低、中、高三種比例的劑量,讓雌、雄大鼠連續28天自由進食。研究結果發現,餵食高劑量的脫殼台灣紅藜,大鼠血清中的肝臟GPT發炎指數會稍微上升,但食用高劑量的帶殼台灣紅藜則不會。實驗一方面證實帶殼台灣紅藜的營養價值較高,另一方面推算出人類每日安全劑量,以未煮前的重量來看,脫殼台灣紅藜為70.5公克,大約1.5杯米杯,帶殼台灣紅藜126公克大約是 3個米杯。

大葉大學生科系副教授宋祖瑩推估出台灣紅藜一日安全劑量


宋祖瑩也說,曾有研究顯示藜麥可能會刺激麩質不耐症者的免疫反應,根據她的實驗與觀察台灣紅藜的麩質含量沒有米麥那麼高麩質不耐症者是可以嘗試的。帶殼台灣紅藜營養成分高,但不易入口可以搭配其他五穀雜糧煮成十穀米來吃。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