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大葉大學餐旅系勇奪明新盃1金2銀

 

大葉大學餐旅系勇奪明新盃1金2銀

大葉大學餐旅系勇奪明新盃12

大葉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彭建治教授指導學生參加「2025第六屆明新盃國際餐飲廚藝模擬賽」,在激烈的國際級競賽中表現亮眼,勇奪12銀,展現實作學習的豐碩成果。其中,選手鍾耀慶鍾耀樂是兄弟,今年第三度參加賽事,同樣抱回好成績。

 

大葉大學餐旅系彭建治老師(右)指導鍾耀樂同學(左)獲明新盃金牌


彭建治教授指出,大葉大學以實作學習為教學特色,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參加競賽磨練專業技術,累積實戰經驗。「明新盃國際餐飲廚藝模擬賽」採用世界廚師聯盟(WACS)國際廚藝競賽標準,選手必須於限時內完成,肉類加熱時間只要相差幾十秒,熟度與口感就完全不同,相當考驗臨場反應與專業技術,餐旅系大三生鍾耀樂的羊肉料理榮獲西式主餐金牌,大四生鍾耀慶的海鮮料理獲頒西式主餐銀牌,大二生陳貴蓮的牛肉料理獲西式主餐銀牌。學生能在國際評審面前展現廚藝並獲得肯定,未來必定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產業中脫穎而出。

 

大葉大學餐旅系鍾耀樂同學的羊肉料理獲得金牌

哥哥鍾耀慶在中學就立定目標要往餐飲發展,弟弟鍾耀樂受到哥哥啟發,大學二年級下學期轉進餐旅系,從此兄弟一起練習一起參賽,從首爾廚藝挑戰賽到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明新盃已經是兄弟檔第三次參加比賽。勇奪金牌的弟弟鍾耀樂說,因為缺乏實務經驗,剛開始練習時很難在比賽的60分鐘時間限制內完成兩盤料理,彭建治老師很用心跟他們討論菜單,幫忙調整步驟,經過一次次練習,他對料理越來越有興趣,並通過比賽磨練自己,提升技術,他和哥哥正在準備11月挑戰上海廚藝賽,希望可以一起抱回金牌。

 

大葉大學餐旅系彭建治老師(右)指導鍾耀慶同學(左)獲明新盃銀牌

哥哥鍾耀慶此次賽事選擇海鮮料理,他表示,海鮮的工序最繁瑣,因此想挑戰看看,希望自己的廚藝可以更精進,他以鱒鮭為食材,提供干貝慕斯鱒魚、鱒魚餡麵餃兩種吃法,此外,秉持食材不浪費的精神,將蔬菜充分運用,紅蘿蔔切片裝飾後,剩下的做成蘿蔔泥,時蔬以藝術手法擺盤,色香味俱全。

 

大葉大學餐旅系鍾耀慶同學的海鮮料理以藝術手法呈現蔬菜

陳貴蓮說,她以前就對餐飲感興趣,因此考大學時選擇了餐旅系,就讀大葉大學餐旅系不只是學到技術,彭建治老師也教大家很多做菜、設計菜單、參加比賽的細節,收穫很多。比賽的肉品由大會提供,必須現場切除筋膜,考驗刀工也考驗處理速度,很開心可以獲得銀牌,希望下次能繼續進步。

大葉大學餐旅系彭建治老師(右)指導陳貴蓮同學(左)獲明新盃銀牌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大葉大學勇奪3銀1銅

 

大葉大學的創新發明團隊在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肯定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大葉大學勇奪31

 

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表現亮眼,榮獲3面銀牌及1面銅牌展現,智慧科技實力與創新研發能量。

 

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3銀1銅

吳建一研發長表示,「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由經濟部、國科會、教育部等11個中央部會聯合主辦,於1016日至18日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大葉大學在競賽中脫穎而出,資訊工程學系蔡渙良主任的「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獲頒銀牌,電機工程學系黃登淵教授的「農業用雙臂式採果設備」榮獲銀牌,視光學系黃敬堯副教授的「漸進多焦點鏡片」獲得銀牌,設計學系賴建源副主任的「兼具照明功能之充氣式頭盔」獲頒銅牌,展現學校在智慧科技與跨域創新領域的研發實力,對學校專利與技術轉移有興趣合作的廠商,可與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吳鴻筠主任聯絡。

 

大葉大學銀牌作品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

資工系蔡渙良主任帶領研究生江廣正研發的銀牌作品「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為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與國際碳排放規範所設計。該裝置結合電壓與電流感測器、類比轉數位晶片與WiFi模組,可即時監測與回傳用電狀況,並計算功率、用電量、功率因子等參數,並設計了結合AI的使用者介面,具備高度商品化潛力。

 

大葉大學資工系蔡渙良主任(左)帶領研究生江廣正(右)研發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

電機系黃登淵教授與宏新科自動控制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農業用雙臂式採果設備」,同樣榮獲銀牌。本裝置結合雙目深度影像辨識與雙臂協作機器手臂,能快速、精準辨識果實成熟度,雙臂協力自動採摘,已完成技術移轉,可應用於番茄、草莓、小黃瓜、甜椒等果蔬場域,為農業4.0智慧自動化提供具體解方。

 

大葉大學電機系黃登淵教授以農業用雙臂式採果設備獲得銀牌

另一件銀牌作品「漸進多焦點鏡片」,是視光學系黃敬堯副教授與華美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學合作的成果,突破傳統累進鏡片限制,採用三維自由曲面設計,有效消除視野周邊散光,可以同時看清遠中近全距離物體。該技術不僅提升視覺品質,也降低製造成本,有助於打破外國專利壟斷,促進本土眼鏡產業創新與市場競爭力。

 

大葉大學視光學系黃敬堯老師的漸進多焦點鏡片獲銀牌

設計學系賴建源副主任的「兼具照明功能之充氣式頭盔」,是因應地震頻發而設計的快速應變,結合快速充氣保護結構、照明模組與定位訊號接收單元,提供夜間行動安全與災害緊急應變功能,創新設計獲得銅牌肯定。

大葉大學設計系賴建源副主任的兼具照明功能之充氣式頭盔獲銅牌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大葉大學「YouTalk Lounge」國際師生交流中心啟用

 

大葉大學YouTalk Lounge國際師生交流中心正式啟用

大葉大學「YouTalk Lounge」國際師生交流中心啟用

 

大葉大學持續推動國際化校園,1022日舉行「YouTalk Lounge」國際師生交流中心啟用典禮,以開放式語言交流為核心概念打造的多功能空間正式揭幕,期望促進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的自然互動,深化多元文化的日常融合。

 

大葉大學師長為YouTalk Lounge國際師生交流中心揭牌

啟用典禮當天,方文昌校長、葉釋仁副校長、侯雪娟副校長、李世傑國際長、黃娟娟學務長、汪漢英總務長等人共同揭牌。方文昌校長表示,這個空間不只是國際化的一環,更象徵大葉大學轉向「開放互動、國際連結」的教育理念,成立「YouTalk Lounge」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個沒有語言壓力、沒有身份隔閡的交流空間,希望國際生與本地生在這裡能自然地交流彼此的文化與語言,讓多元文化真正成為校園的一部分。

 

大葉大學方文昌校長感謝各單位協力完成國際師生交流中心

李世傑國際長指出,國際化不只是提升外籍生比例,更重要的是創造讓多元文化「被看見、被聽見、被交流」的環境,「YouTalk Lounge」就是這樣一個促進互動、啟動跨文化社群文化的起點,從走廊開始就有各國的打招呼用語,可以透過語音按鈕學習發音。希望透過這個空間,逐步建立一種「學生習慣來、願意來,甚至主動揪朋友來」的生活節奏,讓語言回歸其本質──作為溝通與連結的工具,而不僅是課表上的考試項目。

 

大葉大學YouTalk Lounge設有電腦使用區、閱讀區等空間

來自印尼的國際學生周禕乙分享初次踏入「YouTalk Lounge」的感受,他認為這裡不像教室,也不像辦公室,更像是一個可以坐下來聊天、很放鬆的社交空間。很多國際生想交本地朋友,但不知道從哪開始,也有台灣同學想練英文,卻怕開口,這個地方,讓大家可以更自然地互動。

 

大葉大學國際師生交流中心B002娛樂室提供桌球等設施

國際處國際專修部主任施建彬說,「YouTalk Lounge」是大葉大學師生跨文化交流與語言練習的據點,空間規劃多元,設有電腦使用區、閱讀區、桌遊社交區、卡拉OK區、B002娛樂室,學生可以在這裡進行語言交換、桌遊互動、小組討論,甚至舉辦文化分享活動。

大葉大學國際專修部施建彬主任(右二)帶領印尼學生玩桌遊學中文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科普列車10周年再出發 大葉大學9年陪跑 破萬學童受惠

 

大家吹響鴨鴨笛,宣布科普列車從臺中出發

科普列車10周年再出發 大葉大學9年陪跑  破萬學童受惠

 

年度規模最大的科學教育盛事「臺灣科普環島列車」今年邁入第10年,1020日自臺北發車,21日駛入臺中新烏日站,大葉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再度站上科普第一線,延續自2017年起長達9年的深耕陪跑,累計帶領破萬名學童動手玩科學,為偏鄉學童帶來豐富多元的科學體驗。

 

大葉大學藥保系學生教小朋友做生氣的河豚

開幕式由何欣純立委、國科會李旺龍處長、大葉大學方文昌校長、后綜高中王裕德校長、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劉姵君專門委員等人與小朋友一起吹響鴨鴨笛,宣布科普列車從臺中出發。

 

科普環島列車21日來到臺中


大葉大學校長方文昌期許科普活動不是短暫的煙火,而是如同夜晚的路燈,隨時提供學子幫助。他指出,大葉大學秉持「大手攜小手」的精神,走入社區,帶領更多學子擁抱科學未來,自2017年起響應國科會科普列車計畫,成為科普推廣的重要推手。科普列車10周年標誌著科學教育行動的堅持與深化,持續激勵下一代的創新思維與科學素養,體現教育平權,大葉大學團隊在新烏日台鐵站,精心規劃一系列富含趣味與知識的科學互動體驗,讓大小朋友能夠輕鬆接觸並理解科學原理,激發探索的熱忱,期盼科學種子在偏鄉發芽,開花結果。

 

科普列車活動在新烏日站熱鬧登場

大葉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主任周中祺強調,參與科普列車的初心就是縮短偏鄉孩童與科學資源間的距離,讓孩子們即使身處資源有限的地區,也能接觸創新、有趣且實用的科學知識。科普不應該只是偶爾的活動,而是要深耕校園、紮根社區,讓科學知識成為孩子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寶藏,因此除了每年持續開發並分享科普教案手冊給教師,團隊也積極串聯企業與在地資源,確保科普活動能夠持續不斷,每一年都有三、四百位學生上火車玩科普,超過千名學童參與車站的科學市集,9年來累計已有突破萬名小朋友參與過大葉大學的科普行動

 

大葉大學環安系學生向小朋友介紹土壤吸碳

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食品保健學系特聘教授吳建一帶領團隊推出的「生氣的河豚」科學實驗,透過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像是小蘇打粉與醋,讓學生實際觀察酸鹼中和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進而理解抽象的化學原理。當碳酸氫鈉(NaHCO)與醋酸(CHCOOH)反應時,所產生的CO氣體會迅速充滿氣球,使其膨脹,就像河豚遇到危險時鼓起身體一樣。

 

大葉大學藥保系生氣的河豚攤位吸引許多小朋友體驗

國科會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處長李旺龍表示,大葉大學一直是國科會科普列車活動的最佳夥伴,今年科普列車10周年,首度串起南迴路線,感謝大葉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在2月份承辦「國境之南~迎曦科學列車」,落實關懷偏鄉、教育平權的信念,期盼持續攜手開創科普新旅程。

 

大葉大學方文昌校長(前排左三)等人歡迎小朋友搭乘科普列車

瑞峰國小六年級的陳彥程小弟弟說,每個攤位的科學遊戲都好好玩,他最喜歡「不掉的水」,很簡單卻富含科學原理,先用杯子把水舀起來,蓋上紙板,把杯子倒過來,因為大氣壓力和表面張力的關係,紙板不會掉下來,水也不會灑出來。

小朋友透過不掉的水認識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全台綜合大學首例 大葉大學取得內政部核可服勤人員訓練專業機構資格

 

大葉大學取得內政部核可服勤人員訓練專業機構資格

全台綜合大學首例

大葉大學取得內政部核可服勤人員訓練專業機構資格

 

面對高樓與地下建築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公共安全挑戰,大葉大學落實高等教育社會責任,提供防災人員相關專業訓練,10月份成功取得內政部核可,成為全國第一所登錄為服勤人員訓練專業機構的綜合大學。

 

大葉大學擁有完善的訓練課程與設備

大葉大學校長方文昌表示,服勤人員訓練專業機構認證不只是對學校高等教育結合防災實務領域的肯定,更是為社會培育新世代防災專業人才的里程碑,取得認證是榮耀,也是責任,未來學校將透過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整體公共安全意識,為社會打造更堅實的防災韌性。

 

大葉大學方文昌校長(中)表示,學校積極協助社會打造防災韌性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主任周中祺指出,根據去年新修正的《消防法》,凡樓層達16樓或建築高度超過50公尺者,均需設置防災中心,地下建築則須設有中央管理室,並配置經專業訓練的服勤人員,以有效整合建築內的消防設備、避難設施及防災資訊。大葉大學順應法規變革,主動與內政部消防署接軌,建立完整的訓練體系,導入智慧監控與操作系統,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增強職場即戰力,另一方面為產業提供完善的訓練,協助社會建構完整的防災體系,成為企業、政府與民眾最堅實的安全後盾。服勤人員訓練課程包含:防火管理與防災管理之意義及制度;綜合操作裝置、消防安全設備與防火避難設施之知識及操作;服勤人員之角色與職責;基礎救護;火災及地震之緊急應變綜合訓練,初訓證書效期為三年,每三年必須接受複訓一次。

 

大葉大學為產業提供完善的訓練

中華民國消防設備師()協會理事長何岫璁肯定大葉大學結合高教與防災實務,培育新世代安全守護者。他指出,面對災害風險與產業發展的雙重挑戰,專業訓練機構的角色日益重要,認證機構不僅培養具備第一線應變能力的人才,更讓火災等事故在初期就能被控制,降低災害擴大風險,這對社會安全具有關鍵意義。

大葉大學環安系學生練習操作系統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大村有料計畫成果展登場 廚藝競賽傳承客家滋味

 

評審團隊示範客家創新料理

大村有料計畫成果展登場  廚藝競賽傳承客家滋味

 

大村鄉公所委託大葉大學執行「大村有料-客家三代文化共創計畫」,1018日舉辦成果展暨客家美食烹飪比賽,邀請社區民眾與青年學生共襄盛舉,以一道道客家料理,展現文化傳承,凝聚地方情感。

 

大村有料-客家三代文化共創計畫成果展

成果展結合影音紀錄、活動攝影展與烹飪競賽,現場氣氛熱鬧溫馨,讓參與者透過影像回顧大村客家生活的多樣面貌。「客家美食烹飪比賽」參賽隊伍以「客底生活滋味」為主題,將傳統客家料理與個人創意相融合,從「薑絲大腸」、「梅干扣肉」到創意料理「客家奶奶傳承高粱酒瓶裡的秘密拌肉絲麵」,展現客家飲食文化的延續與創新。除了由評審團進行專業評分,評選出前三名,現場民眾也參與人氣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人氣獎。

 

烹飪賽選手上菜

大村鄉長賴志銘表示,客家文化是大村的文化資產,很高興能與大葉大學合作,透過美食競賽傳承客底飲食文化,更透過影像與世代交流,讓大家看到客庄的生命力。

 

大村鄉長賴志銘(中)感謝大葉大學觀休系洪文仲老師(右)協助推動計畫

計畫主持人、大葉大學觀光休閒學系助理教授洪文仲指出,「大村有料-客家三代文化共創計畫」希望透過食物作為媒介,喚起大家對家族、土地與文化的情感連結,進一步強化地方的文化認同,也鼓勵年輕世代參與文化共創,讓大村的客家故事與客底精神被更多人看見。

年輕選手重現記憶中的阿嬤滋味

大葉人新聞網FB專頁